半月谈丨行走在壶瓶山里的“小背篓”

时间:2024-05-13 11:54:44 来源:《半月谈内部版》2024年第5期
分享到
字体:[ ]

壶瓶山地处湘鄂交界,是湖南第二高峰,被称为“湖南屋脊”。这里活跃着一群“小背篓”的身影,他们是湖南省石门县消防救援大队的宣传服务队。行走在大山里的沟沟壑壑,队员们过吊桥、上茶山、进学校,排查家庭消防隐患,帮助群众掌握消防安全知识。

“小背篓”宣传服务队在湖南省石门县壶瓶山镇走访村民 程济安 摄

2020小背篓宣传服务队成立以来,共有23名队员参与其中。90后土家族姑娘申巧玲,就是其中一员。

申巧玲:偏远乡镇大多山高路陡,一旦发生火灾,扑救难度大。我们这里历史上有过惨痛的教训,因此增强群众防火意识非常重要。

在成为“小背篓”队员之前,我一直在社区做服务工作,喜欢和居民们打成一片。我明白讲解消防安全,不能简单读宣传单页或者干脆一发了之。面对险情,惊恐慌张是人的本能,如果有一些消防知识储备,大家心里就能多一份镇定,更容易实现“打早、打小、打了”的灭火目标。

“伯伯、嫲嫲听我言,莫要私自接电线,一旦起火空喊天……”申巧玲用方言改编创作的消防顺口溜朗朗上口,她的声音通过全县的“村村响”广播在山间回荡。

但长时间的翻山越岭不仅消耗队员们的体力,更难受的还是单调枯燥。在大家满脸倦容的时候,生性爱笑的申巧玲总爱起个头,自顾自地唱起来。群山环抱中,清脆的歌声打破了寂静和沉闷。

申巧玲:现在村村大都修通了水泥路,只是入户大多数还要靠走。一般在村部停好车,我们就背起背篓爬坡,路窄处,只容得下一个人侧着身子过。雨水或是露珠打湿了石头上的青苔,一不留神就会脚底打滑,膝盖和腰上青一块紫一块基本没断过。有几次还是男队员眼疾手快,在我滑倒的时候一把拽住了我的背篓,我才没翻到山沟里去。后来他们总是笑我个子小,说“一拎就拎起来了”。

挑战最大的一次是在壶瓶山镇走吊桥。那座吊桥是连接剩头村和耍武村的交通要道,如果开车就要绕很远。疾风从山谷里吹来,吊桥轻微晃动,脚下是百米深渊。我两条腿忍不住打颤,在桥头犹豫了十几分钟也不敢挪动一步。同行的男队员看到我害怕,就说他走前面,让我紧跟着他。为给自己打气,我就对着大山吼了两嗓子,咬着牙颤颤巍巍地走过去。这是我人生走过的最漫长的几十米,之后再险的路也吓不倒我。

如今,申巧玲走吊桥早已不心慌。她总穿着土家族传统服装,一进门就和村民们拉起家常。石门县山区聚居着大量的土家族村民,很多都是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。队员们的背篓总是装着一小袋米或者一小桶食用油,遇到有困难的家庭,走的时候就把东西留给他们。

申巧玲:在壶瓶山镇杨家坪村,我们走进了王昌霞老人的家。夫妇二人年过七旬,都是二级残疾。我们发现家里的液化气罐连着的橡胶软管已经老化变硬,建议他们更换成金属包覆管,避免漏气引发危险。

同村还有一位唐会云老人,她家的房屋年代久远,属于纯木结构,耐火等级低。于是,我们教她如何使用小型干粉灭火器。老人说着话就拿起锄头要去山上挖春笋给我们吃。看我们怎么也不肯留下来吃饭,她就拿出家里的柑橘,说什么也要硬塞几个在背篓里,让我们路上渴了吃。

春天里的壶瓶山,处处升腾着希望和生机。一路走下来,我们的“小背篓”里装的不只是我们的消防责任,还有群众的关心与信任。

责编:熊泊宇

来源:《半月谈内部版》2024年第5期

友情链接
主办:湖南省消防救援总队 承办:湖南省消防救援总队新闻宣传处
网站维护电话:0731-88119273
技术支持:华声在线 湘ICP备06012990号-1